编者按: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办,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雕塑专业委员会(雕塑院)承办的“国风·中国雕塑邀请展”于10月下旬正式开展。这是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雕塑专业委员会(雕塑院)成立之后,在学术上的第一个大型线上雕塑邀请展。本次展览共邀请了一百六十余位艺术家,共计三百多件作品,感谢各位雕塑家对本次展览的支持。
本次大型线上系列展第一迴共展出十五位雕塑家,他们是:潘放、李鹤、刘洋、纪峰、余景学、陈学博、张哲宇、谭勋、张龄予、郑天则、李烜峰、王宣元、冯崇利、郅敏、蔡增斌。(按年龄排序)
(展览招贴)
参展艺术家
潘 放
1957年生。曾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专业深造;潘鹤雕塑研究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建筑装饰设计协会会员;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兼特聘专家;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香港艺术研究院艺术家;诸多作品荣获国内外大奖、且立于海内外各地。
参 展 作 品
CANZHANZUOPIN
微笑的马克思
扁钢焊制 230cm×230cm×210cm 2009~2021年
智慧东方—孔子
铸铜 120cm×120cm×230cm 2012年
参展艺术家
李 鹤
1972年生。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雕塑系书记、长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馆馆藏评审专家委员;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公共艺术专业委员会(公共艺术院)秘书长、公共艺术院艺委会委员;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雕塑专业委员会(雕塑院)委员(研究员);中国钱币学会币章艺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常务委员;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中国雕塑院副院长;中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副会长。
参 展 作 品
CANZHANZUOPIN
国学四大导师
铸铜 316cm×140cm×256cm 2011年
肉身·元神
彩色线缆编织 10.5cm × 30cm × 30cm 2020年
参展艺术家
刘 洋
1972年生。雕塑家。热爱探险。国际雕塑创作营联盟创始人;中国太平洋学会理事;“樊登读书”推广大使。目前在五大洲34个国家,完成76个大型公共雕塑。获得百次以上雕塑、户外、设计、影视类国际国内奖项。个人传记《刀锋上的行走》拥有300万读者。
参 展 作 品
CANZHANZUOPIN
自留地
铸铜 44cm×28cm×46cm 2018年
睡美人
铸铜 33cm×26cm×24cm 2021年
参展艺术家
纪 峰
1973年生。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副会长。曾师从韩美林、冯其庸。创作启功、季羡林、饶宗颐、徐邦达、叶嘉莹等名人雕像百余尊,以及部分佛教造像、城市雕塑、生肖动物雕塑,出版多部著作。
参 展 作 品
CANZHANZUOPIN
《饶宗颐》
铸铜 高115cm 2018年
鞠躬尽瘁的民主先驱——马叙伦先生像
铸铜 高220cm 2020年
参展艺术家
余景学
1973年生。1999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2001年留校任教。现任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写实基础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委员。
参 展 作 品
CANZHANZUOPIN
逝去的青绿
不锈钢/石膏 250cm×30cm×50cm 2021年
立天地之心——张载
铸铜 200cm×30cm×45cm 2019年
参展艺术家
陈学博
1973年生。海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海南省雕塑艺术学会会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雕塑学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理事;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美术院理事;民盟海南美术院常务院长;民盟海口市委员会副主委,;海南大学客座教授;海南省政府授予“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海南省“南海名家”人选;海南省领军人才;海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海口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海口市“德艺双馨艺术家”;海口市文化艺术传播研究中心创研员。
参 展 作 品
CANZHANZUOPIN
红旗不倒
花岗岩 高660cm 立于海南六连岭红色旅游区
集义·德伦山
花岗岩 高600cm 立于海南琼中德伦山
参展艺术家
张哲宇
1974年生。硕士研究生学历。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教授;中国雕塑学会理事;辽宁省美术家协会理事;辽宁省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委员;辽宁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第十批“百千万人才”百人层次人选。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作品《逝去的荣光》曾获得第十届全国美展铜奖;作品先后入选第九、十届、十二届全国美展;作品《锡伯族大西迁》获辽宁重大历史文化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优秀奖(最高奖项);作品多次入选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多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国家大剧院等机构收藏。
参 展 作 品
CANZHANZUOPIN
五卅运动
玻璃钢 70cm×70cm×90cm 2019年
五卅运动
玻璃钢 70cm×70cm×90cm 2019年
参展艺术家
谭 勋
1974 年生。1997 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
艺术涉及领域:雕塑、装置、绘画、影像及展览策划等。
现任天津美术学院教授、雕塑系主任、硕士生导师;韩国诚信女子大学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委员;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兼展览部部长;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公共艺术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市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副主任;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会员 (FRSS)。
参 展 作 品
CANZHANZUOPIN
徐渭像
铸铜 高 550cm 2021 年
谷地地理艺术计划—桐庐
不锈钢 500cm×300cm 2021年
参展艺术家
张龄予
1974年生,女。1995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附中。2000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获本科学历。2018年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
现任职于陕西省雕塑院;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参 展 作 品
CANZHANZUOPIN
味
铸铜 高46cm 2018年
涩涩的时间
铸铜 高32cm 2018年
参展艺术家
郑天则
1974年生。1998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雕塑专业,获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
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内蒙古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委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
参 展 作 品
CANZHANZUOPIN
囿型5号
木 57cm×12cm×10cm 2020年
囿型2号
木 32.5cm×19cm×19cm 2020年
参展艺术家
李烜峰
1974年生,2000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获硕士学位。2016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雕塑创作方向,获博士学位。
现为: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东师学者”青年骨干教师;中国雕塑院青年雕塑创作中心副主任;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理事;中国雕塑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作品曾获第十三届全国美展铜奖;第十一、十二届全国美展获奖提名;多次参加北京双年展;多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参 展 作 品
CANZHANZUOPIN
脊梁——汶川救援感怀
玻璃钢 300cm × 60cm × 120cm 2019年
八女投江
玻璃钢 190cm×45cm×90cm 2019年
参展艺术家
王宣元
1974年生。1997年毕业于新疆艺术学院美术系,本科学历、学士学位。
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雕塑学会理事;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委员;新疆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新疆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新疆雕塑学会常务理事;乌鲁木齐市政府城市雕塑管理委员会专家组专家成员。
参 展 作 品
CANZHANZUOPIN
达坂城姑娘
彩色不锈钢 600cm×450cm 2015年
玄奘
铸铜 45cm×30cm×95cm 2015年
参展艺术家
冯崇利
1975年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会委员;中国雕塑学会理事;中国照明学会室内照明专业委员会委员。
作品参加:第十二届全国美展获铜奖;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获优秀奖;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华史诗美术大展;第一届、二届、三届、四届、五届中国雕塑大展等展览,并多次获奖;多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机构收藏。
参 展 作 品
CANZHANZUOPIN
风之痕-1
不锈钢/钢 高495cm 2016年
熔铸
不锈钢、钢 长800cm 2019年
参展艺术家
郅 敏
1975年生。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常务副院长;一级美术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评委;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委员;联合国教科文国际陶瓷学会(IAC)成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委;国家艺术基金评委。
参 展 作 品
CANZHANZUOPIN
天象四神-白虎 角度1
陶瓷/金属 320cm×120cm×270cm 2017年
鸿蒙
陶瓷/金属/ LED 雾机 715cm × 715cm × 150cm 2019年
参展艺术家
蔡增斌
1975年生。1999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200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同等学历班。
中国雕塑学会会员;江苏雕塑家协会理事;徐州市美术家协会顾问;江苏师范大学雕塑研究所所长。
参 展 作 品
CANZHANZUOPIN
精神之马
不锈钢 600cm×500cm×150cm 2021年
新境
不锈钢/白铜 195cm×110cm×42cm 2019年
雕塑国风 ,正当其时
文 / 孙振华
本次学术主持、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雕塑专业委员会成立之后,在学术上的第一个举动,便是举办主题为“国风”的大型线上雕塑邀请展。
出手就显出了不凡。
首先是展览的开放和包容。
在“国风”名下,展览分为“国风徐来”,“国风依旧”,“国风新韵”三个板块,照我的解读,这三个板块肯定了中国现代雕塑自诞生以来,几代中国雕塑家为建构中国雕塑体系所付出的所有努力;肯定了几代雕塑家在不同阶段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肯定了中国现代雕塑新传统所蕴含的全部价值。
几乎每个为中国现代雕塑体系付出过努力和正在努力的雕塑家都可以在这三个板块中找到自己的的坐标和方位,发现自己工作的意义。
主持雕塑专业委员会(雕塑院)工作的盛杨主任和陈云岗执行主任在艺术上向来以多元兼容,鼓励探索而著称;所以,这个首次亮相的展览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雕塑专业委员会未来的学术主张和工作方向的一个亮相。
然后是在雕塑展览机制上的与时俱进。
展览将线上和线下结合起来,既突出了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可以将展览办成一个永不落幕的展览;同时也充分照顾到了雕塑艺术在观赏上的特殊性。展览将邀请和自选结合起来,它既突出了展览所强调的特定主题,又避免了策展工作的视觉盲区,充分照顾到了艺术家的个人意志和选择。
最值得称道的还是展览的时机和定位。
就展览邀请的雕塑家来看,都是当今活跃在创作一线的、成熟的、有代表性的雕塑家,他们“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可谓一时之选。然而,如何将他们聚合起来?“国风”就是他们最大的公约数。
纵观古今中外,就雕塑而言,最后能留在历史中的,还是语言和形式创造。个人如此,国家也是如此。中国雕塑能不能为世界雕塑文化作出贡献?这将考验中国雕塑家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在高科技时代,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的时代,雕塑这种最典型的手工劳动还有没有意义?如何体现它的意义?雕塑如何在跟随科技飞速发展的同时,保持它的“初心”、留存它的“温度”、张扬它的“独特”?这些都是最紧迫的时代课题,也是在今天,大多数仍保持着手工劳动习惯的中国雕塑家最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雕塑国风,正当其时。
关于
国风·中国雕塑邀请展的话题
文 / 陈培一
本次学术主持、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委员
公元二O二一年十月下旬,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雕塑专业委员会(雕塑院)携全体成员一一中国部分老中青雕塑家的优秀群体,在夲委员会成立之初,举办《国风,中国雕塑邀请展(第1迴)》,顺应防疫抗疫之时代要求,而以线下展的形式高声齐唱"大国雄风"。
此次展览,为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雕塑专业委员会(雕塑院)的常驻展览,共分"国风徐来"、"国风依旧"、"国风新韵"三个篇章。形态各异、旨趣相殊的参展作品,将不仅"徐徐展开"先秦时期《诗经》之国风的"无邪"文化传统,而且将"涛声依旧"地赓续秦汉以来的"包容并蓄"文化传统,更为重要的是也将展现在新的历史时代,在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不断"翻唱杨柳枝",再谱"中华新韵",与全国人民一起创造的新文化传统所取得的成就。
让我们耐心地拭目以待这些精采瞬间的呈现,陆续地侧耳倾听那华美乐章的一一奏响!!!
话说国风
文 / 陈云岗
本次展览执行策划、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雕塑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
国风,颇有几分古意……因为中国历史久远,囯风绵长,故无论何时,谈到国风的话语时,便生出家国情怀的意趣来。
但是我们今天的展览名之为国风却不是为了怀古,而是为了开新!
回顾一百多年来,中国现代雕塑事业始终是在继承自身古代雕塑传统与吸收现代西方雕塑艺术传统方面共同发展的,这本身便是一种开新的态势……这种态势延续至今,仿佛模式并未变化,但时间序列中的内容变了,是真的变了!
必须承认时代变化之快所带来的快乐与痛苦。雕塑,作为人类从事时间最久的一门艺术,它的概念与外延也在被不断地冲击中变得漫漶不清……那到底该怎么办呢?我认为谁也说不清,那就让雕塑家们的作品去“说”,去慢慢地说。
很高兴,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又搭建了雕塑专业委员会(雕塑院)的平台,多一块平台也就是多了一个为更多雕塑家展示技艺的舞台。偌大的中国,雕塑纵有一百个平台也不算多,因为我们着实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一个雕塑家日益增多的国家。
国之悠悠,风之长长;国之四维,风自八方…….愿我们的舞台能够容得下所有优秀艺术家的作品!
谢谢所有的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