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中国雕塑邀请展”(四)

编者按: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办,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雕塑专业委员会(雕塑院)承办的“国风·中国雕塑邀请展”于10月下旬正式开展。这是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雕塑专业委员会(雕塑院)成立之后,在学术上的第一个大型线上雕塑邀请展。本次展览共邀请了一百六十余位艺术家,共计三百多件作品,感谢各位雕塑家对本次展览的支持。

本次大型线上系列展第一迴共展出十五位雕塑家,他们是:李象群、彭景跃、王志刚、孟庆祝、吕品昌、王中、赵莉、陈钢、殷小烽、钱斯华、周阿成、沈允庆、申晓南、陈克、胡学富。(按照年龄排序)

d500947f-c422-4823-a8f9-4a6728a8441c.jpg!resize_w_760

(展览招贴)

我说几句开场白

文 / 盛杨

本次展览策划、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主任

近些年来中国的雕塑艺术很活跃、很繁荣。在这之际,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设立了雕塑专业委员会(雕塑院),为当下雕塑事业又增设了一个舞台。我们热忱地欢迎雕塑家们,来登台展示你们的才华。

宇宙大自然是无限丰富的;人类社会是无限丰富的;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求也是无限丰富的。作为精神品类中的雕塑艺术,在表现大自然、表现人类社会,表现人们精神生活和满足人们精神需要,无论在形式上,在内容上应当是也必须是多种多样,无限丰富多采的。

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求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发展的。所以人们的精神粮食——文化,总是在人类历史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也总是在弘其精华去其糟粕,交流融汇,勇于创新中得到发展。而它的根本的价值是让人们在它的艺术魅力的欣赏陶冶中得到高尚的精神升华,推动时代的進步。时代赋予我们雕塑家的使命,我们应勇于担当。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雕塑专业委员会(雕塑院) 是一个学术性组织。我们将和热忱于我国雕塑事业的雕塑家们共商合作,组织策划大家共同关注的学术讨论和雕塑展览,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

参展艺术家

未标题-1

李象群

1961年生。鲁迅美术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人大常委务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 委员会委员;东北大学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学类专业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审查委员会委员;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委会副主任;北京国际艺术双年展策委会委员;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雕塑专业委员会顾问、副主任。获中宣部“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荣获全国文化系统 “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第三批万人计划,荣获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荣获第 54 届国际缪斯艺术奖。

参 展 作 品

CANZHANZUOPIN

2

东坡

白铜  131cm×78cm×200cm  2014年

3

历史的选择

玻璃钢  106cm×75cm×35cm  2021年

参展艺术家

4

彭景跃

1961年生。1988年毕业于山西大学艺术系,本科获文学学士。山西省艺术研究创作中心研究员;山西省雕塑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第三届雕塑专业委员会委员。曾任山西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

作品多次参加国内重要展览。

参 展 作 品

CANZHANZUOPIN

5

空境山水

木、陶  90cm×120cm×90cm  2019年

6

缘起

木、铁、铜  140cm×140cm×140cm  2014年

参展艺术家

7

王志刚

1961年生。1982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现为西安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雕塑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委员。

参 展 作 品

CANZHANZUOPIN

8

广陵散

石材  80cm×80cm×160cm  2020年

9

西安事变

铸铜  100cm×70cm×85cm  2021年

参展艺术家

10

孟庆祝

1961年生。199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浙江雕塑家协会副秘书长。

参 展 作 品

CANZHANZUOPIN

11

另类生态

竹  320cm×150cm×150cm  2018年

12

一张网

竹  600cm×300cm×350cm  2018年

参展艺术家

13

吕品昌

1962年生。现任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主持工作);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委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委会委员副主任;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雕塑艺委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特聘雕塑家;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陶瓷协会(IAC)会员。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1995年至2020年9月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雕塑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参 展 作 品

CANZHANZUOPIN

14

复制No.1 骥

铸铝  430cm×170cm×290cm  2017年

15

复制No.3 椅

铸铝  125cm×120cm×245cm  2017年

参展艺术家

16

王中

1963年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城市设计与创新研究院院长;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副会长、公共艺术委员会会长;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副会长、陈设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委员。

参 展 作 品

CANZHANZUOPIN

17

方舟2 #

不锈钢、铸铜  240cm×110cm×60cm  2020年

18

临界门之二

不锈钢、铸铜、耐候钢  170cm×180cm×60cm  2019年

参展艺术家

19

赵莉

1963年生,女。1987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雕塑专业。国家一级美术师。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铜奖;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合作);获中国雕塑百家联展优秀作品奖;北京奥运景观大赛作品展优秀作品奖等。

在世界20余国建有七十余座公共艺术作品。

参 展 作 品

CANZHANZUOPIN

20

山·水

花岗石  600cm×700cm×100cm  2009年

21

风调雨顺的季节天高云淡

不锈钢、耐候钢、碎石  510cm×1500cm×900cm  2020年

参展艺术家

22

陈钢

1963年生。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参 展 作 品

CANZHANZUOPIN

23

个山小像临摹——朱耷

黄杨木  10cm×7cm×36cm  2021年

24

一瞥记忆

黄杨木  7cm×9cm×23cm  2021年

参展艺术家

25

殷小烽

1963年生。1983年考入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1988年就职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至今。 

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公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委会副主任;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冰雪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雕塑专业委员会委员;英国皇家雕塑协会会员;韩国诚信女子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特聘雕塑家;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雕塑展区组织委员会委员;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美展雕塑展览评委;第七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评委;2016年——2021年国家艺术基金评委;财政部政府采购评审专家。

历任: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美术与艺术设计专业分委会委员;吉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参 展 作 品

CANZHANZUOPIN

26

万物生长No.15

不锈钢电镀  高40cm  2021年

27

肖像·记忆

铸铜、陶  每件高8cm  2019年

参展艺术家

28

钱斯华

1963年生。 四川雕塑艺术院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雕塑学会会员;四川省雕塑学会副会长;1987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专业。

雕塑作品获阿根廷Biennial 2016 Chaco最高奖;伊朗德黑兰第六届雕塑展评委会大奖;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和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铜奖及巴蜀文艺奖;奥运五环奖等大奖。作品被国内外各类艺术机构及个人收藏。主要作品;《朱德像》(仪陇朱德故居纪念馆),《桃园结义》(武汉龟山),《和生》(北京奥运中心区)等。

参 展 作 品

CANZHANZUOPIN

29

红线No.3

树脂着色  87cm×19cm×21cm

30

红线No.2

玻璃钢  50cm×75cm×55cm  2016年

参展艺术家

31

周阿成

1963年生。江南大学任教;江苏省雕塑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雕塑作品入选第九、第十、十一、十三届全国美展;以及第二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首届全国雕塑艺术大展等。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铜奖。

参 展 作 品

CANZHANZUOPIN

32

阿福一家

青铜  57.5cm×24.5cm×44.5cm  2005年

33

在路上

铜、钢板、不锈钢  200cm×119cm×110cm  2004年

参展艺术家

34

沈允庆

1963年生,女。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雕塑协会副会长。作品收藏于北京、上海、福建、河北、安徽、山东、山西、成都、重庆、深圳、长春、甘肃、香港、韩国、美国亚利桑那等。

参 展 作 品

CANZHANZUOPIN

35

锦衣

数字雕塑  尺寸可变  2021年

36

菜篮子

纸、竹  73cm×49cm×28cm  2015年

参展艺术家

37

申晓南

1964年生。现为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副院长、雕塑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公共艺术委员会副会长;重庆市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副主任;重庆市雕塑学会副会长;重庆画院雕塑艺委会委员。

参 展 作 品

CANZHANZUOPIN

38

云系列2

铸铜  45cm×90cm×30cm  2008年

39

云系列3

脱胎漆  60cm×90cm×40cm  2016年

参展艺术家

40

陈克

1965年生。2002年至今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现为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授、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广东省当代公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等职。

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和雕塑创作,曾荣获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现为广东省高等学校“实验雕塑教学团队”负责人,广东省社科类重大扶持项目“现代雕塑理论与实践研究”科研课题负责人,主持的“实验雕塑教学的研究与建构”获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参 展 作 品

CANZHANZUOPIN

41

祝福奥运

不锈钢面贴金箔 150cm × 100cm × 60cm  2002年

42

葛洪炼丹

玻璃钢  140cm × 100cm × 230cm  2017年

参展艺术家

43

胡学富

1965年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1993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2005年在北京创立个人工作室。

参 展 作 品

CANZHANZUOPIN

44

高原之子

铜  110cm×50cm×35cm  2013年

45

靠近牧区

铜  110cm×50cm×40cm  2010年


雕塑国风 ,正当其时

文 / 孙振华

本次学术主持、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雕塑专业委员会成立之后,在学术上的第一个举动,便是举办主题为“国风”的大型线上雕塑邀请展。

出手就显出了不凡。

首先是展览的开放和包容。

在“国风”名下,展览分为“国风徐来”,“国风依旧”,“国风新韵”三个板块,照我的解读,这三个板块肯定了中国现代雕塑自诞生以来,几代中国雕塑家为建构中国雕塑体系所付出的所有努力;肯定了几代雕塑家在不同阶段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肯定了中国现代雕塑新传统所蕴含的全部价值。

几乎每个为中国现代雕塑体系付出过努力和正在努力的雕塑家都可以在这三个板块中找到自己的的坐标和方位,发现自己工作的意义。

主持雕塑专业委员会(雕塑院)工作的盛杨主任和陈云岗执行主任在艺术上向来以多元兼容,鼓励探索而著称;所以,这个首次亮相的展览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雕塑专业委员会未来的学术主张和工作方向的一个亮相。

然后是在雕塑展览机制上的与时俱进。

展览将线上和线下结合起来,既突出了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可以将展览办成一个永不落幕的展览;同时也充分照顾到了雕塑艺术在观赏上的特殊性。展览将邀请和自选结合起来,它既突出了展览所强调的特定主题,又避免了策展工作的视觉盲区,充分照顾到了艺术家的个人意志和选择。

最值得称道的还是展览的时机和定位。

就展览邀请的雕塑家来看,都是当今活跃在创作一线的、成熟的、有代表性的雕塑家,他们“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可谓一时之选。然而,如何将他们聚合起来?“国风”就是他们最大的公约数。

纵观古今中外,就雕塑而言,最后能留在历史中的,还是语言和形式创造。个人如此,国家也是如此。中国雕塑能不能为世界雕塑文化作出贡献?这将考验中国雕塑家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在高科技时代,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的时代,雕塑这种最典型的手工劳动还有没有意义?如何体现它的意义?雕塑如何在跟随科技飞速发展的同时,保持它的“初心”、留存它的“温度”、张扬它的“独特”?这些都是最紧迫的时代课题,也是在今天,大多数仍保持着手工劳动习惯的中国雕塑家最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雕塑国风,正当其时。


关于

国风·中国雕塑邀请展的话题

文 / 陈培一

本次学术主持、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委员

公元二O二一年十月下旬,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雕塑专业委员会(雕塑院)携全体成员一一中国部分老中青雕塑家的优秀群体,在夲委员会成立之初,举办《国风,中国雕塑邀请展(第1迴)》,顺应防疫抗疫之时代要求,而以线下展的形式高声齐唱"大国雄风"。

此次展览,为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雕塑专业委员会(雕塑院)的常驻展览,共分"国风徐来"、"国风依旧"、"国风新韵"三个篇章。形态各异、旨趣相殊的参展作品,将不仅"徐徐展开"先秦时期《诗经》之国风的"无邪"文化传统,而且将"涛声依旧"地赓续秦汉以来的"包容并蓄"文化传统,更为重要的是也将展现在新的历史时代,在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不断"翻唱杨柳枝",再谱"中华新韵",与全国人民一起创造的新文化传统所取得的成就。

让我们耐心地拭目以待这些精采瞬间的呈现,陆续地侧耳倾听那华美乐章的一一奏响!!!


话说国风

文 / 陈云岗

本次展览执行策划、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雕塑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

国风,颇有几分古意……因为中国历史久远,囯风绵长,故无论何时,谈到国风的话语时,便生出家国情怀的意趣来。

但是我们今天的展览名之为国风却不是为了怀古,而是为了开新!

回顾一百多年来,中国现代雕塑事业始终是在继承自身古代雕塑传统与吸收现代西方雕塑艺术传统方面共同发展的,这本身便是一种开新的态势……这种态势延续至今,仿佛模式并未变化,但时间序列中的内容变了,是真的变了!

必须承认时代变化之快所带来的快乐与痛苦。雕塑,作为人类从事时间最久的一门艺术,它的概念与外延也在被不断地冲击中变得漫漶不清……那到底该怎么办呢?我认为谁也说不清,那就让雕塑家们的作品去“说”,去慢慢地说。

很高兴,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又搭建了雕塑专业委员会(雕塑院)的平台,多一块平台也就是多了一个为更多雕塑家展示技艺的舞台。偌大的中国,雕塑纵有一百个平台也不算多,因为我们着实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一个雕塑家日益增多的国家。

国之悠悠,风之长长;国之四维,风自八方…….愿我们的舞台能够容得下所有优秀艺术家的作品!

谢谢所有的参与者!


责任编辑:廖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