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办,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雕塑专业委员会(雕塑院)承办的“国风·中国雕塑邀请展”于10月下旬正式开展。这是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雕塑专业委员会(雕塑院)成立之后,在学术上的第一个大型线上雕塑邀请展。本次展览共邀请了一百六十余位艺术家,共计三百多件作品,感谢各位雕塑家对本次展览的支持。
本次大型线上系列展第一迴共展出十五位雕塑家,他们是:于世宏、贾濯非、赵历平、张松正、张维宁、郭选昌、刘炳南、崔国琦、石村、韦天瑜、霍波洋、景育民、吴雅琳、秦璞、陈云岗。(按照年龄排序)
(展览招贴)
我说几句开场白
文 / 盛杨
本次展览策划、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主任
近些年来中国的雕塑艺术很活跃、很繁荣。在这之际,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设立了雕塑专业委员会(雕塑院),为当下雕塑事业又增设了一个舞台。我们热忱地欢迎雕塑家们,来登台展示你们的才华。
宇宙大自然是无限丰富的;人类社会是无限丰富的;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求也是无限丰富的。作为精神品类中的雕塑艺术,在表现大自然、表现人类社会,表现人们精神生活和满足人们精神需要,无论在形式上,在内容上应当是也必须是多种多样,无限丰富多采的。
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求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发展的。所以人们的精神粮食——文化,总是在人类历史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也总是在弘其精华去其糟粕,交流融汇,勇于创新中得到发展。而它的根本的价值是让人们在它的艺术魅力的欣赏陶冶中得到高尚的精神升华,推动时代的進步。时代赋予我们雕塑家的使命,我们应勇于担当。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雕塑专业委员会(雕塑院) 是一个学术性组织。我们将和热忱于我国雕塑事业的雕塑家们共商合作,组织策划大家共同关注的学术讨论和雕塑展览,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
参展艺术家
于世宏
1953年生。现为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曾任天津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国家画院雕塑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常务理事。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参 展 作 品
CANZHANZUOPIN
震天鼓
铸铜 2007年
大圣归来
综合材料 2019年
参展艺术家
贾濯非
1953年生。1982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艺术系油画专业。西安交通大学退休教授。从事造型艺术教学、理工科大学艺术素养教育、环境雕塑艺术创作40年。从2009年开始参与现代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应用实践,现带领团队与国际相关研究机构、博物馆合作,运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进行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和造型艺术考古研究工作。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
参 展 作 品
CANZHANZUOPIN
秦统一
铸铜 540cm×430cm 2000年(合作)
文同魂
铸铜 540cm×430cm 2003年
参展艺术家
赵历平
1953年生。1978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1982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985年考入西安美院雕塑系研究生班。1988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中国雕塑学会理事、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委员、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硕士生导师。
参 展 作 品
CANZHANZUOPIN
关中少女
陈忠实
参展艺术家
张松正
1953年生。1984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1988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
郑州市雕塑壁画院原院长,郑州文化馆研究馆员,郑州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壁画学会会员,中国建筑学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百名优秀环境艺术师,荣获全国城市雕塑设计资格证书。作品参加第六、八、九、十、十三届全国美展和其它展览。并有多件作品获奖、落成。出版:《张松正版画》《张松正雕塑》《大匠之道——张松正》等。
参 展 作 品
CANZHANZUOPIN
回声
铸铜 305×330×450cm 2018年
高山仰止
树脂 90×59×48cm 2020年
参展艺术家
张维宁
1953年生。1984年进修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2010年结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级研修班。现为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青海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青海省美术家协会顾问,青海维宁雕塑艺术创作室专职雕塑家、书画家。
曾先后担任青海省雕塑院院长、青海省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青海省美术家协会第四届、五届副主席等职务。2013年获青海省"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及省市美术作品展。
参 展 作 品
CANZHANZUOPIN
赛牦牛
树脂 70cm×28cm×70cm 2009年
土乡春歌
树脂 110cm×36cm×58cm 2012年
参展艺术家
郭选昌
1953年生。1977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1982 年留校任教。1991年留学德国 Kassle 大学 。1993年侨居美国洛杉矶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客座教授。 旅美国际著名雕塑家、教授,郭选昌雕塑艺术馆馆长。 2003年归国,任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重庆大学美术博物馆副馆长、硕士生导师、全国归国华侨先进人物代表、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风景园林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评审专家,邓小平故居陈列馆艺术顾问、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评审、重庆市高校教师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新文网艺术顾问。
参 展 作 品
CANZHANZUOPIN
觉醒年代-陈独秀
白铜 90×50×35cm 2021年
陈毅、张茜故乡行
石膏 190×900×82cm 2021年
参展艺术家
刘炳南
1954年生。1977年就读于湖北美术学院雕塑专业。1984年、1992年在广州美术学院进修城市雕塑和攻读雕塑专业课程研究生。现为广东省职业雕塑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资深环境艺术师。
参 展 作 品
CANZHANZUOPIN
开国女将
色彩雕塑
我也要参赛
金属焊接 高140cm
参展艺术家
崔国琦
1954年生。现居郑州。河南省雕塑学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2004年第十届全国美展(获铜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参 展 作 品
CANZHANZUOPIN
黄河谣系列之-一方水土
铸铜 120cm×110cm×70cm
黄河谣系列之-醉黄河
铸铜 125cm×90cm×90cm
参展艺术家
石 村
1955年生。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雕塑专业委员会顾问、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理事。多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中共中央党史馆收藏。
参 展 作 品
CANZHANZUOPIN
长城魂
玻璃钢仿青石 55cm×55cm×95cm 1994年
静谧的雪原
青石 50cm×48cm×60cm 2003年
参展艺术家
韦天瑜
1956年生。浙江美术学院78级雕塑毕业留校任教。2003年任中国美院综合艺术系副主任。2004年任中国美院上海设计学院副院长,2006年任中国美院城市视觉造型研究中心主任。2011年任华师大美术学系主任。2018年任华师大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参 展 作 品
CANZHANZUOPIN
诺亚方舟的崩溃
综合材料 700cm×250cm×200cm 2021年
伪装色
树脂着色 60cm×120cm 2016年
参展艺术家
霍波洋
1956年生。 1982年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88年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7年任教于韩国圆光大学校美术学院雕塑系,为期一年。
现任鲁迅美术学院教授、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雕塑专业 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雕塑院特聘雕塑家、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委员。
参 展 作 品
CANZHANZUOPIN
清源
不锈钢、大理石 1000cm×300×200cm 2019年
不曾忘记的记忆
树脂 180cm×200cm×90cm 2020年
参展艺术家
景育民
1956年生。1982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其创作的雕塑作品曾在全国美展中获得雕塑类最高奖;是公共艺术领域唯一一位连续三届获得“中国公共艺术学术奖”的艺术家。
现为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美术院副院长、中国雕塑学会展览部长、英国皇家雕塑协会会员、中国雕塑院特聘专家、天津公共艺术委员会主任、天津雕塑学会会长、天津美术学院雕塑、公共艺术硕士生导师、天津大学建筑学博士生导师、天津城市公共艺术研究院院长。
参 展 作 品
CANZHANZUOPIN
高山流水
不锈钢 200cm×100cm×160cm 2019年
面壁
不锈钢 高300cm 2012年
参展艺术家
吴雅琳
1956年生。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历任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教授委员会主任;中国传统雕塑研究所所长、数码雕塑研究中心创始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等。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评审专家、“首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员、全国高中生《雕塑》教材(广教版)主编、广东美协雕委会委员、B站首个讲授“中国古代雕塑”专业教授。
出版有《吴雅琳诗词选》、《吴雅琳诗画》、《雕塑创作基础》、《表现性素描基础教学》、《剑斩风浪——吴雅琳师生巡展作品集》、《吴雅琳雕塑作品》等。
参 展 作 品
CANZHANZUOPIN
剑斩风浪
铸铜 35cm×96cm×30cm 2004年
封城诗草
黄铜镂空、热着色 76cm×66cm×31cm 2021年
参展艺术家
秦 璞
1956年生。原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团第八届环境艺术顾问,首都规划建设咨询专家组织专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副会长,中国城乡住房建设部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北京规划学会公共环境艺术与城市雕塑专业委员会委员。
参 展 作 品
CANZHANZUOPIN
源
树脂 45cmx30cmx12cm 2017年
韵
树脂喷涂 30cmx22cmx5cm 2016年
参展艺术家
陈云岗
1956年生。1982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留校任教。 曾任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系主任、中国国家画院雕塑院执行院长。 现为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雕塑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协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博导。
参 展 作 品
CANZHANZUOPIN
大泽游-范蠡与西施
铸铜 25×110×25cm 2014年
观莲
铸铜、不锈钢 100×200 2016年
雕塑国风 ,正当其时
文 / 孙振华
本次学术主持、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雕塑专业委员会成立之后,在学术上的第一个举动,便是举办主题为“国风”的大型线上雕塑邀请展。
出手就显出了不凡。
首先是展览的开放和包容。
在“国风”名下,展览分为“国风徐来”,“国风依旧”,“国风新韵”三个板块,照我的解读,这三个板块肯定了中国现代雕塑自诞生以来,几代中国雕塑家为建构中国雕塑体系所付出的所有努力;肯定了几代雕塑家在不同阶段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肯定了中国现代雕塑新传统所蕴含的全部价值。
几乎每个为中国现代雕塑体系付出过努力和正在努力的雕塑家都可以在这三个板块中找到自己的的坐标和方位,发现自己工作的意义。
主持雕塑专业委员会(雕塑院)工作的盛杨主任和陈云岗执行主任在艺术上向来以多元兼容,鼓励探索而著称;所以,这个首次亮相的展览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雕塑专业委员会未来的学术主张和工作方向的一个亮相。
然后是在雕塑展览机制上的与时俱进。
展览将线上和线下结合起来,既突出了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可以将展览办成一个永不落幕的展览;同时也充分照顾到了雕塑艺术在观赏上的特殊性。展览将邀请和自选结合起来,它既突出了展览所强调的特定主题,又避免了策展工作的视觉盲区,充分照顾到了艺术家的个人意志和选择。
最值得称道的还是展览的时机和定位。
就展览邀请的雕塑家来看,都是当今活跃在创作一线的、成熟的、有代表性的雕塑家,他们“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可谓一时之选。然而,如何将他们聚合起来?“国风”就是他们最大的公约数。
纵观古今中外,就雕塑而言,最后能留在历史中的,还是语言和形式创造。个人如此,国家也是如此。中国雕塑能不能为世界雕塑文化作出贡献?这将考验中国雕塑家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在高科技时代,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的时代,雕塑这种最典型的手工劳动还有没有意义?如何体现它的意义?雕塑如何在跟随科技飞速发展的同时,保持它的“初心”、留存它的“温度”、张扬它的“独特”?这些都是最紧迫的时代课题,也是在今天,大多数仍保持着手工劳动习惯的中国雕塑家最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雕塑国风,正当其时。
关于
国风·中国雕塑邀请展的话题
文 / 陈培一
本次学术主持、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委员
公元二O二一年十月下旬,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雕塑专业委员会(雕塑院)携全体成员一一中国部分老中青雕塑家的优秀群体,在夲委员会成立之初,举办《国风,中国雕塑邀请展(第1迴)》,顺应防疫抗疫之时代要求,而以线下展的形式高声齐唱"大国雄风"。
此次展览,为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雕塑专业委员会(雕塑院)的常驻展览,共分"国风徐来"、"国风依旧"、"国风新韵"三个篇章。形态各异、旨趣相殊的参展作品,将不仅"徐徐展开"先秦时期《诗经》之国风的"无邪"文化传统,而且将"涛声依旧"地赓续秦汉以来的"包容并蓄"文化传统,更为重要的是也将展现在新的历史时代,在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不断"翻唱杨柳枝",再谱"中华新韵",与全国人民一起创造的新文化传统所取得的成就。
让我们耐心地拭目以待这些精采瞬间的呈现,陆续地侧耳倾听那华美乐章的一一奏响!!!
话说国风
文 / 陈云岗
本次展览执行策划、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雕塑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
国风,颇有几分古意……因为中国历史久远,囯风绵长,故无论何时,谈到国风的话语时,便生出家国情怀的意趣来。
但是我们今天的展览名之为国风却不是为了怀古,而是为了开新!
回顾一百多年来,中国现代雕塑事业始终是在继承自身古代雕塑传统与吸收现代西方雕塑艺术传统方面共同发展的,这本身便是一种开新的态势……这种态势延续至今,仿佛模式并未变化,但时间序列中的内容变了,是真的变了!
必须承认时代变化之快所带来的快乐与痛苦。雕塑,作为人类从事时间最久的一门艺术,它的概念与外延也在被不断地冲击中变得漫漶不清……那到底该怎么办呢?我认为谁也说不清,那就让雕塑家们的作品去“说”,去慢慢地说。
很高兴,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又搭建了雕塑专业委员会(雕塑院)的平台,多一块平台也就是多了一个为更多雕塑家展示技艺的舞台。偌大的中国,雕塑纵有一百个平台也不算多,因为我们着实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一个雕塑家日益增多的国家。
国之悠悠,风之长长;国之四维,风自八方…….愿我们的舞台能够容得下所有优秀艺术家的作品!
谢谢所有的参与者!